当前位置:五星网 >> CBD >> CBD城建 >> 浏览文章

“甬”立潮头 宁波城市建设再出发

2019/8/22 10:32:10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8月21日,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回眸见证宁波住建领域的历史变迁,聚焦宁波城市建设。

    (原标题:“甬”立潮头,宁波城市建设再出发 记者:杨绪忠 通讯员:吴培均、廖鑫)

    8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回眸见证宁波住建领域的历史变迁,聚焦宁波城市建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城乡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加快“宁波都市圈”建设,努力构建“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大都市格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布局,打造“精致宁波、品质之城”。今日的宁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变,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70年来,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长期困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出行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老百姓‘畅行宁波、乐居甬城’真实有感。未来,我们将勇往直前、克难攻坚,努力破解老城与新城、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建成更具魅力、更为宜居的‘精致宁波、品质之城’,为实现宁波高质量发展、都市区一体化、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乡融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住建局局长陈寿旦表示。

    城市建设开拓创新 “宁波经验”引人瞩目

    改革,创新,贯穿着宁波城市建设的始终。本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宁波市住建领域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

    老旧小区改造试点 2017年12月,宁波市入选住建部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是浙江省唯一入选城市。去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改造项目21个、117.5万平方米,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基层推动、业主点单、多元共建、建管并举”的老旧小区改造“宁波模式”。今年9月,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及生活垃圾分类会议将在宁波举行。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6年4月,宁波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过3年的建设,30.95平方公里试点区(江北区姚江-慈城片区)本月上旬已通过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专家组的中期绩效考核。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包括了千年慈城古镇的合流制调蓄、慈城新城的“海绵新区”、老旧片区的“海绵+”综合整治、生态保留区的山体修复、农村环境生态治理等一系列“海绵”特色示范建设,系统构建起海绵城市建设的“宁波案例”。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 去年5月,宁波市被列为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通过改革,宁波市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在80个工作日以内,超额完成国务院“120个工作日”、省定“最多90天”的任务目标。审批模式实现了从“多头申报”变为“一窗受理”、“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走马路”变为“跑网路”的三大转变。

    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2017年,宁波市获评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全面构建“有政策法规引导、有制度机制管控、有适用技术支撑、有产业链条配套、有人才队伍保障”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新格局,4家企业获评国家装配式示范企业和基地,9家企业获评省级示范企业和基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800余个,总面积2200余万平方米,各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智慧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试点 2018年7月,宁波市入选全国3个城市智慧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试点城市,1年来,试点区通过道路智能化改造、自动驾驶车辆研发和出行数据中心搭建等内容,打造“车、路、云”三位一体,系统探索自动驾驶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无人驾驶已在杭州湾新区率先试点。

    “阳光征收” 2016年初,宁波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唯一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信息公开试点城市。“阳光征收”推行至今,全市共作出征收决定572个,涉及征收房屋建筑面积994.87万平方米、74870户,总体签约搬迁率高达98.8%,263个项目在规定期限内100%签约。房屋征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依法、高效、和谐、廉洁的“阳光征收”之路。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了以轨道站点为生长点、轨道线路为发展轴,以新城开发、旧城更新为重点区域的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发展态势。到去年底,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达4800万平方米,近5年年均增量500万平方米,全市人均达6平方米,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建设36.8公里,均位居全省前列。

    美丽乡村建设 自2016年底开始,宁波市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112个小城镇全部通过省里考核验收,其中获评省级样板39个、市级样板28个,一个个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在宁波大地上竞相绽放。同时,大力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村7个、省级示范村104个,形成了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新农村风貌。

    城市路网不断完善“畅行宁波”日趋便捷

    城市路网建设是宁波城乡建设70年最华丽的篇章,是宁波城市发展最鲜亮的名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市政基础设施长期落后,发展缓慢。1994年后,先后开展多轮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3平方公里拓展到2018年的345.5平方公里,扩大了将近19倍,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31.1%增长到72.9%,道路面积从1996年的811.6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5180.83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74平方米。百度2019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宁波是全国同类城市中交通最畅通的城市。

    城区基础路网不断完善。宁波的道路建设基本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2000年后,在完成“三横四纵十卡口”骨架主干道的拓宽改建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向东的路网框架以及外环路网框架,形成了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世纪大道(外环线)这一环线。后续又新改、扩建了100多条骨干道路,包括中山路和百丈路等城市主干道以及13条绕城高速连接线,撑起了宁波城区路网骨架。2011年起,打通“断头路”100余条,中心城区干支相连的道路结构更加合理,集疏成网的内外交通衔接更加便捷。截至去年底,中心城区道路里程已达2214公里。

    城市快速交通联结成网。随着城市空间逐步由三江口向北、西、东三个方向拓展,宁波市大力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2011年10月底,宁波市首条高架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建成,标志着宁波城市交通开始迈入立体化时代。随后,陆续完成南北环快速路、夏禹路快速路、东苑立交快速化改造等54.8公里快速路建设,构建起中心城区“口”字形快速路骨架网络。同时,跨江交通瓶颈明显缓解。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建成解放桥、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等桥梁,使隔江而望的几个城区变成一个整体。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建设沿着三江六岸逐步延伸,桥梁建设日新月异,至2018年底,中心城区过江桥隧达到了24座(不含高速公路和铁路),长期困扰宁波市的跨江交通瓶颈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绿色交通出行加快发展。大力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加快推进公交专用道、绿道网、公共停车位等建设,中心城区建成投用公交专用道168.5公里、公共停车位7.5万个。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建线路总里程超过94公里,运营总里程已达91公里。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快城市绿道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绿道建成公里数突破1000公里,约占全省绿道总量的五分之一,三江六岸核心区滨江绿道和东钱湖环湖绿道入选全省十佳绿道。城市主干交通形成了地下轨道、地面主干道、空中高架的立体交通格局,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住有所居”保障有力 “乐居甬城”成为现实

    上世纪70年代前,市民居住面积小,房屋质量差。1978年,宁波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6.93平方米。1990年以后,住宅建设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1998年12月30日,宁波市停止实物分房。随后,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宏观调控逐步加强,有力确保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2008年的307.8亿元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1578.5亿元,年增幅为17.8%。

    据调查,目前全市城镇房屋数量为314.66万套,建筑面积5.5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98.53万套,建筑面积2.28亿平方米。人民群众通过房地产市场改善居住条件,截至2018年底,宁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6.6平方米,约为1978年的7倍。住房套型也不断改进,三居和四居套型结构的住宅成为居民改善型需求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自2002年以来,宁波市相继实施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保障政策。2010年,正式出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并大规模启动公租房房源建设,并于2014年开始将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进行了并轨,建立形成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住房保障已覆盖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和引进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及新就业无房职工等群体。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平方米,已累计保障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12万余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线及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申请一户保障一户”。自1992年起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公积金归集额持续攀升,充分发挥了金融支持住房消费的积极作用。1994年,公积金缴存总额为3983.38万元,截至去年12月底,历年累计已达1629.47亿元,有力地帮助职工实现“住有所居”的愿望。

    住房结构安全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房屋大多是砖木、砖混结构,结构安全水平相对较低。1999年9月开盘的“天水华都”,是宁波市第一个全框架结构全现浇楼盘,大大提高了房屋结构安全水平。与此同时,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墙体材料“禁实禁粘”,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城镇建筑新墙材使用比例在98%以上。2014年起,宁波市推进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全面加强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截至去年6月,全市棚改累计完成投资1217.6亿元,完成危旧房征收改造521.20万平方米,受益家庭71044户;完成城中村拆迁改造516.17万平方米,受益家庭35560户;完成棚改新开工安置房及货币化安置136728套(户)。开展全市危旧房大排查,实施城镇危旧房屋网格化管理、动态监控、应急预警、综合保险等机制,建立住宅房屋三级管理网络,网格化管理覆盖城镇住宅房屋74124幢、1.9亿平方米,真正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宁波城市建设 三问三答

    问:日前,一档电视问政节目曝光了宁波市老旧住宅小区的“脏乱差”“牛皮癣”“线乱拉”等问题,请问住建局将如何结合城市更新理念,对老旧住宅小区的环境品质进行提升,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居住需要?

    答:为尽快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我们自去年开始对全市老旧小区集中开展了以“治五乱、促五修、查五违、建五制”为主题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整治乱停车40700辆,清理僵尸车1176辆、乱张贴楼道92000个,清理垃圾79600吨,查处违规使用车棚车库5260个,取得了初步成效。

    同时,我们将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今年要完成125.3万平方米、4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计划至2022年全面完成全市699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在改造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最多改一次”改造模式,统筹联动推进主干道整治、停车位改建、海绵城市建设、污水零直排创建、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等工作,提升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同步。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电视问政,建立了小区环境检查常态化机制,后续还将继续组织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治成果。此外,还将抓紧构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相关政策体系,致力通过长效治本之策,统筹破解老旧小区长期存在的治理难题。

    问:宁波推行住宅全装修后,出现了不少投诉,请问住建局下步将如何改善对住宅全装修的监管,确保让老百姓买得放心、住得舒心?

    答:去年3月,宁波成为全省第一个落实住宅全装修政策的城市。政策推行一年半来,全市累计销售商品住宅14.5万余套,面积1754余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以机场路—鄞州大道—福庆南路—北环路等主要道路围合区域内新出让或划拨国有土地上的新建住宅实行全装修和成品交房。

    我们坚持以民生和问题为导向,强监管、建制度、补短板,建立健全住宅全装修“政府监管、企业自控、社会参与”长效机制。下一步,各级住建部门将继续真心实意倾听百姓对住宅全装修的呼声、诉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到立行立改、雷厉风行。加快建立“全市一盘棋、监管一张网”工作机制,持续创新监管模式,将工作重点从现场实体防控转向市场和现场并重,从查找纠正现场隐患转向发现解决管控机制漏洞,从根本上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解决住宅全装修反映突出、久治不愈的问题顽疾。

    问:如今,宁波摩天大楼越来越多,城市高楼数量不断创新高。请问宁波城市高楼是如何演变的,将来还会出现哪些新的高楼?

    答:在1995年之前,宁波高楼都没有超过百米。1995年9月建成的中信国际大酒店(108米),是宁波市第一幢超过百米的摩天大楼。当年12月,138米的中农信国际商厦建成,成为当时浙江省最高的大楼。之后,宁波的“第一高度”被不断地刷新。截至目前,已经先后建成了宁波国际航运中心、中银大楼、宁波商会国贸中心等10幢超过150米的高楼。还有409米的宁波中心、450米的恒大城市之光在建。

文章关键字:宁波城市建设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